《編織花東新想像: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的故事》

作者| 夏黎明、林慧珍

出版年|2016年

出版者|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遠流出版

簡介|

東臺灣的發展自清代至1990年代前,可說逐步編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次區域發展。臺灣自清代即納入世界貿易圈,清末東臺灣實施開山撫番政策,漢人開始移入。日治中末期,東臺灣在殖民政府的戰略考量下,成為軍需熱帶栽培試驗地與重化工業基地。戰後1970年代後,臺灣正式進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以農為主的東臺灣逐步被邊緣化,走向依附型發展。失衡的區域政策更加速了城鄉差距,使東臺灣成為所謂的「偏鄉」。1980年代末期的臺灣,面臨全球新自由主義浪潮,也經歷政治民主化的過程,迫使政府政策開始正視經濟發展下東部發展失衡的問題。至21世紀初期,當資本主義全球化更形擴張之際,一股反全球化的民間力量也隨之而起。而同時由東部民間發起對於蘇花高公路開發及地方發展的反思與辯論,也呼應了這股反動力量。

2011年在政策風向及民間對於平衡區域發展的呼籲下,政府通過了「花東地區發展條例」,而民間與公民團體也提出條例修正及計畫參與權的要求,並爭取針對「花東地區發展基金」的提案權。民間亦於2012年自辦公民討論平台「2022花東願景公民論壇」,並於2013年由中央通過第一個民間提案。

本書基於上述脈絡,試圖探討近十年間位於花東地區由在地脈絡出發,卻試圖超越在地侷限的社會創新案例。從農業、部落發展、觀光模式、文化復振、教育及社會公益、生活價值等面向,這些深具地方自主意識的行動,皆是對東臺灣特殊社經結構下所形成困境的回應,以及另類可能性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