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書|館藏新書推介《恆春半島的植物秘境:高士佛》
▍介紹
▍以下摘錄整理自本書序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排灣語kus kus),是1871年發生「宮古島民台灣遇害(又稱八瑤灣)事件」,並引發1874年日本藉口發動「牡丹社事件」的所在地,在臺灣發展史上深受矚目;而所處的恆春半島,更是植物散播及遷移交匯的區域,被植物地理學者認為,是在空間與時間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地理區,高士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調查結果顯示,高士部落家庭農園栽種的341種植物,可分為穀類、香料、裝飾香花、藥用、水果等12項作物類型,樹種達99種、蔬菜72種、裝飾香花177種。其中家庭農園因為蘊藏著特殊的植物品種及具有文化內涵的民族植物,對於生物多樣性、糧食自給自足、就地保種、文化特色與增進社區韌性等,均具有永續保存與推廣的價值。…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分署長 楊瑞芬
…繼林下經濟之後,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推動另一種適合部落的混農林業型態,其中家庭農園兼顧自給自足、互助分享、友善環境、生物多樣性、文化傳承、文化傳承、休閒保健、療育體驗、增進農民收益等多功能的部落農業,值得保存及發揚。我們看到部落目前仍然普遍地維持家庭農園的農業模式,相當難得,尤其在面臨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問題,可以作出有效的調適,特別在增進社區韌性,家庭農園的角色就很重要。…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家庭農園曾是部落生活的核心,婦女們在農園中種植作物,既穩定了家庭的食材來源,也保存了許多特殊的植物品種。這些植物用途廣泛,涵蓋生活與文化的各個層面。例如,雙面刺被用於退燒與清潔,假酸漿和月桃葉成為祭典中cinavu的材料,芋頭和羊不食茄則在食物與藥物間靈活轉換。然而,隨著社會的急速現代化,許多家庭農園因休耕或轉作而逐漸荒廢,傳統耕作技術與民族植物的應用知識也面臨流失的危機。
…民族植物與家庭農園的復興,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它們教會我們,唯有守護文化與自然,才能真正實現部落文化的延續與永續發展。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的撰寫與分享,更多人能理解高士部落的植物與文化價值,並共同投入這片土地的未來。
這是一段部落與植物共存的記憶,也是一份對未來的承諾。期待有一天,高士部落的家庭農園將重現風華,而民族植物的智慧也能持續照亮族人前行的道路。
——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督導 張美惠
▍以下摘錄整理自本書內文
P46.
高士佛常見的民族植物
美國植物學家Harshberger首次將「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這個名詞定義為「原始人類與原住民生活中用於食品、保護、醫藥等用途的植物」(Rahman et al.,2019)。「原住民」指的是運用傳統經驗在世居領域生活的一群人,北美洲因紐特人、印地安人和臺灣的原住民都符合這個條件(Cunningham and Stanley,2003)。
P120.
以高士佛之名命名的植物
以高士佛為名的植物,反映了地名在植物命名中的重要作用。不論是中文俗名、英文名及拉丁學名,這些植物命名往往與其發現地或主要分布地息息相關,承載了地域文化與自然環境的深厚聯繫。以高士佛命名的植物,不僅是植物分類的成果,也是不同時期的科學家與該地的連結,述說著自然資源與生態多樣性的見證。
—
▍書籍資訊
《恆春半島的植物秘境:高士佛》張美惠,楊智凱,白軒寧作;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2024.12
—
▍館藏同質書單推介
《都歷山本事=’O Demak No Torik I Lotoklotokan》陳献棋文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2024.02
《山上的布農學校=ItuMamahav tu Pasnanavaan》Katu(柯俊雄),劉曼儀主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2023.10
《與自然共生——高士部落民族植物應用智慧》卓幸君作;屏東縣牡丹鄉公所,2020.04
《布農族植物文化:解開布農族植物密碼》鄭漢文,胡金勝,胡琢偉作;東縣桃源國小,2016.05
《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圖說與民俗植物圖誌》張振岳作;花蓮文化局,2010.12
《奇綠島嶼——綠島民俗植物》林登榮,鄭漢文,林正男作;東縣綠島鄉公所,2008.12
《打狗山常見植物:喬木‧灌木》楊吉壽編著;1999.04
—
|資料室藏書目錄查詢連結|
|加入會員申請表單 |
https://goo.gl/forms/f2upH170HeW9t7tk1
—
#東台灣研究會資料室
#館藏新書推介
#東台會來看書系列
#歡迎成為東台會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