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書|館藏新書推介《自然思路:步道工法設計手冊》
▍介紹
▍以下摘錄整理自本書序
〈Design with Nature. Design for Biophilia.〉
…台灣自清代、日治時期迄今,已有無數與山林相關之「步道(徑)建設」存在,儘管它涉及政治、軍防、貿易、狩獵維生……。而自1950年代,興起台灣的登山運動,迄2001年起著手擘劃國家步道系統;近八十年來之親山活動也興起主管部門對「步道」設計、施工、維護與永續經營之重視與使命感。
…期透過參酌手冊之科學SOP,未來所有的步道設計會臻至此境界——「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亞太區主席∕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瓊瑩
▍以下摘錄整理自本書內文
P12.
…
有別於在都會地區或純粹人為場域進行的活動,登山健行透過步道走入山林原野,步道乃是人為介入自然的產物,作為人與自然的介面,隱含人們怎麼看待遊憩活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伴隨步道被賦予的多元價值:賞景遊憩、生態解說、鄉土教育、自然體驗、環境教育、山村經濟……,更應審慎思考步道的開發,如何將對環境資源的減損降到最低、滿足多元使用者的安全性與體驗的品質。甚至,在極端氣候的嚴峻考驗下,確保未來世代仍能享有與我們相同或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步道體驗,實為當前步道經營管理刻不容緩的議題。
…
P18.
…
根據千里步道協會對手作步道的定義,是指「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並依循相關基本原則,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其內涵是基於環境倫理,主張以有別於過度依賴大型機具的公共工程,與民間自力以廢棄物再利用的方式維護、修復步道。
手作步道不僅止於施作層次,而是從事前規劃便將步道所在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使用需求、傳統工藝等予以整體考量,並結合在地知識與專業知能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
P36.
…
在進入步道問題的探討之前,或是前往現場勘查之前,應參考以下相關架構,釐清對步道的基本理解,包括整體政策的延續、環境特質、關懷的價值、保全標的、目標使用對象,以及潛在的災害或其他注意事項等。
…
臺灣山區大多曾有原住民族居住、狩獵、耕種與遷徙過的生活足跡,近年來也在許多單位的協助下,由族人指認出傳統領域的範圍。即使步道所經範圍已無人居,但仍應尊重原住民的領域,最好能先行諮詢、查詢文獻、請教專家、進行訪談、邀請耆老或部落代表現場指認,留意像是砌石駁坎等古道遺構,避免路線、施工、取材等破壞遺址的完整,甚至能參考了解在地傳統工法,作為步道設計施工維護的依據。
步道若有鄰近社區,也應從周邊社區了解與步道相關的歷史文化、傳統工法;了解有無社區珍視的重要事物,避免破壞與干擾,甚至請教當地老師傅,邀請社區後續參與維護工作。
此外,該區域可能有民間組織常態進行觀察或生態保育的工作,透過他們了解步道上是否有重要需保全的物種、棲地範圍等,在路線選擇、設計考量、施工過程等都可以將這些訊息納入參考,選擇適切的工法。
…
P74.
…
雖然俗諺有云:「路是人走出來的。」然而,綜觀國內外步道維護整建的經驗,一條友善環境、體貼使用者的步道,卻是集結眾人心血與智慧的產物。
…
如同手作步道基本原則強調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工法」是一項工具,而非解決問題的唯一可能性。…在分冊的探討內容中也不斷提醒,若各種對策皆無法有效改善問題時,應嘗試「歸零思考」,不排除「封閉步道」、還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的選項。
…
—
▍書籍資訊
《步道工法設計手冊‧主冊〔整體說明〕》(一套四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3.12
—
▍館藏同質書單推介
《山徑百年》高琇瑩、賴美麗、簡碧蓮編撰;太魯閣國家公園,2000.12
《一起設立地質公園》楊宏志、管立豪、張弘毅、王中原策劃;農委會林務局,2012.12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徐如林、楊南郡作;農委會林務局,2014.03
《美奈田之森:延平林道的美麗與哀愁》吳當、楊美花、黃正德、劉瓊蓮撰文;農委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2021.11
《里山根經濟:社區林業的知與行20年》陳美惠、潘美玲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2023.10
—
|資料室藏書目錄查詢連結|
|加入會員申請表單 |
https://goo.gl/forms/f2upH170HeW9t7tk1
—
#東台灣研究會資料室
#館藏新書推介
#東台會來看書系列
#歡迎成為東台會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