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好文回顧】〈花蓮工藝產業史初探(1945-2019)〉

八月的東台會好文首發,來分享陳怡方老師針對花蓮工藝產業發展脈絡的研究。作者從花蓮工藝產業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展開,指出花蓮工藝產業主要於戰後時期推展,並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但在1980年代後的資源投注逐漸隨區域發展重點的轉移而縮減。本文進而以花蓮太魯閣族部落織布工藝的地方自主發展為例,說明後續崛起的民間自主發展,有別於國家政策的角度,從文化傳承與復振的需求出發。本文試圖從工藝產業的角度,來理解東臺灣產業及社會變遷的另一個面相。
.
陳怡方,2020,〈花蓮工藝產業史初探(1945-2019)〉,《東台灣研究》27,頁135-168。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
摘要|
本文深入探究花蓮工藝產業的發展脈絡,問題意識為:(一)今日在花蓮所見的工藝景象,是如何在歷史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二)政策規畫下的工藝產業發展,和部落或社區的自主發展之間,有何差異?本文以人類學和歷史學結合的研究取徑,探究上述研究問題,從工藝產業的社會文化脈絡理解其意義,進而掌握工藝產業背後的發展動力。本研究期盼能藉由工藝產業看見東臺灣的不同面向,東臺灣的工藝產業長期落在一個不被(或尚未被)經濟、商業、工業、或產業研究關注的位置,對於它的探究卻可能有助於我們更理解東臺灣產業與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初步研究結果發現,論及花蓮工藝產業史,由於日治時期的工藝產業化情形並不普遍,工藝受到日本殖民政府殖產興業政策的影響也不顯著,主要是在戰後開始發展,並且深受政府政策與規畫的影響,1960年代發展石工藝、1970年代發展玉工藝、1980年代發展石材加工、1990年代展開石藝國際交流與輔導在地工藝產業,2000年代發展社區工藝與文創產業。然而,從日治時期以來,政府看待工藝產業的角度與政策規畫多半是將其視為可藉由發展獲利的物產、資源,一直到「多角化社區工藝產業扶植計畫」才比較能夠展現從人民的角度所看待的工藝與人民所需要和想要的發展,與在地價值、思想和美學的呈現。本文主要論點有二:(一)戰後至今花蓮的工藝產業,雖然受到國家政策影響,但在1980年代以後並不是主要的區域政策規畫的對象,意即並非區域重點發展的產業項目,也因此並沒有較多的資源投入發展。(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民間的自主發展,則有著與國家政策出發不同的看待角度與情形,其工藝發展的動力來自於文化傳統的需求、可獲得的收益、以及文化復振的需求。
.
延伸閱讀|
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22227

.
#東台灣研究會資料室
#東台會出版品回顧
#歡迎來閱覽
#歡迎會員借閱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