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書|館藏新書推介《南島研究學報》第九卷第二期

▍介紹

▍以下摘錄整理自本書內文

〈牛埔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研究〉——李作婷

P41.

        …梳齒型玉器首次出現,出土於臺中盆地的西大墩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定年為距今4250-3880年前。發掘時出土的玉器包括66件梳齒型方形小玉片,周圍還有堆疊的連杯型高圈足器、大型玉矛和玉簪。西大墩的梳齒型玉器曾被稱為「玉梳型器」,因其端部的梳齒狀特徵類似古代小梳子,但發掘者推測其實為繫綁的飾品組件。該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排列成橢長圈形,梳齒端朝圈外,可能為串掛頸飾品或掛件,甚至可能還有半月型石刀墜飾,出土的現象顯示可能和特殊祭祀有關。

/

P44.

        而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無疑是臺灣史前玉器製作與流通最繁盛的時期,以小型工具以及玉飾件為主。中部史前文化的玉器,除了盛行於牛罵頭文化之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營埔文化,以及南投埔里盆地近山地區到高山地區的大馬璘文化,也很引人注目。特別是大馬璘遺址、曲冰遺址,由於出土了和東部類似的石板棺,加上時有發現旋截加工產物-玉圓芯等。學界一般認為產自東部的玉材、玉器通過這裡,向西傳入中部西海岸。只是目前仍有疑問的是,這兩處遺址的年代都晚於距今3500年前,至於距今4000年以前的牛罵頭文化、大坌坑文化時期玉器文化的來源,是否也來自通過山區路線的傳播,或是如部分考古學家猜測是來自海線交通,這問題仍有待解決。

〈牛罵頭文化的陶容器:大肚山與八卦山附近遺址的一些綜整與觀察〉——劉克竑

P116.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時間距今約6000至4000多年之間,因最早發現於新北市八里區大坌坑遺址而得名。大坌坑文化在臺灣各地持續演變為繩紋紅陶文化,各有不同的文化名稱,在臺灣中部稱為牛罵頭文化,在臺灣北部、東北部稱為訊塘埔文化,在臺灣南部和澎湖稱為牛稠子文化,在臺灣東部稱為大坑文化及富山文化,在阿里山、玉山西北等地區稱為Yingiana下層文化,或稱為東埔一鄰文化,在墾丁國家公園稱為墾丁史前文化相。…

/

P117.

        牛罵頭文化的鼎形器並不普遍,在一般文化層中較少發現,卻偶而會密集出現。在南科牛稠子文化的右先方遺址,也曾出土與墩仔頂遺址形制相近的鼎足,有的表面還帶有刺點紋。說明細繩紋紅陶時代鼎形器的分布範圍,不只牛罵頭文化,也包括牛稠子文化。而在東部的繩紋紅陶時期也偶爾見到陶鼎足,如東河北遺址、東河Ⅰ及東河Ⅲ遺址。惟因資料過於稀少與殘斷,尚難進行詳細的比對。由近年中部地區牛罵頭文化階段新資料的發現,將來或許可以進行更多的討論。

▍書籍資訊

《南島研究學報》第九卷第二期,蔣斌主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5.06

▍館藏同質書單推介

《考古人類學刊》第五十八期,謝世忠主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06

《原住民自然人文期刊》創刊號,劉炯錫、許功明主編,台東大學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聯合出版,2009.09

《文化驛站》第三十一期,黃國恩主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2.06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二十九期,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3.12

《臺灣人類學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張珣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5.06

|資料室藏書目錄查詢連結|

https://reurl.cc/NELex

|加入會員申請表單 |

https://goo.gl/forms/f2upH170HeW9t7tk1

#東台灣研究會資料室

#館藏新書推介

#東台會來看書系列

#歡迎成為東台會之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