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步道學】實作課:都蘭山手作步道

「聽到行經的山友感謝我們做的事,路變好走,就會覺得滿足,覺得有意義。」

「自此以後,我對石頭改觀,會注意到它的形狀它的大小,摸它轉它看可以怎麼用。」

「一群人一起完成很有趣,自己做要花好久的時間。」

昨日微雨的都蘭山給了一個不悶不渴的涼爽氣候,台東步道學學員與千里步道師資群,以分組老新手帶領協作的方式,順利完成了都蘭山步道三個區段的整修。聽到部份同學們在完成之後的感想,充滿正向能量,似乎正是想親近甚或投入手作步道的初衷,來自那自我價值意義的實現、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啟發、人跟人之間傳遞默契的信任。然而,一位步道師也說,「你看,我們整修完成的,一般人花不到一分鐘就走過去了,但之後你再來時,你會好好走這一段路。」用路的人也許感激,但做路的人將更懂得珍惜。

因為,「手作步道」不是因為用手做的才叫「手作步道」,「手作步道」也不完全是為了讓人更好走而整修步道。上了課才理解,「手作步道」背後的期許在於,為「你」走入自然、走入山林所留下的痕跡、甚至帶來的環境衝擊能更積極地負責任。「你」,是複數,重複的使用,甚至包括了他人。

皆是半日至一日即可來回的都蘭山步道,相對於城市中步道鋪面80%水泥化的鯉魚山而言,相當幸運地仍是無水泥的自然步道,但在近年步道使用頻繁的程度並不亞於鯉魚山。原先的山徑因過去非友善環境與使用者的步道設計鋪設,以及近年頻繁使用且繞行出複數路線的踩踏行為,步道路面壓實凹陷,加上強降雨機率逐年升高的水流沖刷,表土流失、石頭與樹根裸露。

這次三個區段的改善,主要是處理水的問題。從較高處的溪溝排水道使其暢通,並設擋水使其不流至路面,如此較大水量的排水問題解決,可減輕對下方的沖刷影響。接著往下針對較大轉彎處的侵蝕路面與段差問題,於段差間增設步道石階降低差距,並抓出排水線讓水導流至其他地方。再往下針對較陡處土石已流失凹陷的枕木階梯處,重新調整枕木位置並加設排水溝向坡外導流,並在可能流經的水路包括下方既有的內側溝加設消能裝置減緩水流衝擊,並挖溝疏通導入既有排水溝道。

所有皆就地取材以原地既有的土石裝置調整,像是模擬自然營力可能的樣態,又為人為介入的步道而協調出彼此都能接受的位置,重新組合、安放修復。完成後什麼設施也沒有,看似什麼都沒做,實則內在與形態已大不相同。像是關係的修復,也在修復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與自我。期望不僅是公民力量,任何公私部門的工程都能帶著這份修復的心情,減少擾動與破壞自然的壓力。

#感謝帶領教導協作又不吝分享的千里步道師資群

#感謝課從頭上到尾又一起出力的學員

#感謝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支持公私協力

千里步道

東台灣研究會

臺東縣社區大學-Taitung Community University

大地旅人樸門設計 Earth Passengers Permaculture Design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