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好書回顧】《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

本週回顧潘繼道老師的經典著作《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透過扎實的歷史爬梳,一探奇萊地區從清代到日治國家統治下的族群故事。歡迎有興趣者前來借閱喔~

簡介|
「奇萊」在日治時期學者的界定中意指,北到新城,南到吳全城,東到海,西到山的範圍。此區域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就有豐富的族群互動。.清代道光年間,噶瑪蘭平埔族自蘭陽平原遷居奇萊地區,為求生存與居住奇萊平原中心的撒奇萊雅族結合,共同面對近山地區太魯閣族的威脅。但光緒4年(1878)「加禮宛社之役」爆發後,噶瑪蘭人與撒奇萊雅人勢力崩解並遭到遷村命運。隨後,南勢阿美勢力向北推展,跨越了七腳川溪,協助清軍討伐其他番社的七腳川社成為了清末奇萊平原中最強盛的族社。而事件之後,因協助清軍而崛起的族群尚有太魯閣族,加上清廷對其控制較無具體成效,於是直到日治初期皆為後山北路最強大的族群。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為了有效統治及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理番政策的執行,更將奇萊地區的族群歷史與變遷帶入前所未見的鉅變。

作者指出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奇萊地區在後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書探討自晚清牡丹社事件到日治結束這段期間,國家力量的介入,對奇萊區域原住民族群所造成的衝擊和歷史變遷。

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5_00004185

延伸閱讀|
田貴芳,2014,《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花蓮: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東台灣研究會資料室
#東台會好書
#歡迎來閱覽
#歡迎會員借閱

You may also like...